千人计划实行以来,吸引了一些海外华人学者归国效力,但一般认为不是特别成功。海外华人教授聚会时,是不是回国是一个永久话题。这几年虽然千人计划提供了一个好平台,但似乎更多学者倾向于不回了。为什么呢?当然原因很多,而且对不同人有不同原因。我这里说一点原因,估计主要适用于美欧名校正教授(也就是学术型千人的定位)。
这一点可以用 Steve Jobs (史蒂夫 乔布斯)之问来概括:“Do you want to sell sugar wat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or do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是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 也许改变世界的口气太大了,另一种说法是“make a difference”。 如果回国后只是做一些在美国也能做的事,也就是说只不过是卖糖水,吸引力就不大了。如果归国后能像当初春秋战国时人才流动一样,推动体制建设和国家发展,谱写历史,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做。即使只是在小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会有不少人愿意。对于一些人来说,由于还有归属感的考虑,因此即使只是卖糖水(而不是卖假糖水 )也愿意。
千人计划想吸引的美欧名校正教授不仅生活还不错,工作也潇洒自在。以我本人为例。虽然辞去长江学者后就没有在国内工作的义务了,但这几年每年在国内大概还是有两个月以上,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 。虽然没有做成什么事,至少说明了在美国当教授的自由自在。当然工作还是有压力的,但到了正教授了这压力就主要是自找的,是因为希望作出流传后世的成果。对于已经有终生职位的教授,如果真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不做科研而享受生活(我知道这样的例子),虽然会承受一些系里的压力,但教授的工作和工资还是不会丢掉的(工资会长得慢一些)。另一方面,因为没有退休年龄限制,如果想多做科研,可以一直工作到死而后已。因此,在美国名校当正教授主要是跟着兴趣或者雄心走,进退自如,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比我们羡慕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差。因此千人计划吸引的美欧名校正教授不多,而主要吸引了其他学者。
多年前大概还有不少人认为归国能做一些事,至少能改善小环境,因此有一些在美国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接受了还不如美国研究生的工资回去当了长江学者。但2006年长江学者们被攻击,英名付诸流水,不用说改变国内科研环境,能自保和不挨骂就不错了。从此愿意回国工作的少了一些,当然还是有一些人在逆境中做出了成果。千人计划刚推出时,我以为这个局面会被改变,但现在看来也没有改变。也许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归国了即使有一时的鲜花掌声,想做成事太难了,挨网民的骂少不了,可能还需要为5斗米折腰或者成为现有体制的牺牲品。即使改善小环境都难,有时还被环境改变。在国内这种唯有院士高的体制下,即使是学术水平比院士高的千人也不会对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力,还可能受院士的压制,更谈不上改变学术环境了。至于有些归国学者还希望在国内成为院士,就更只能适应国内体制而被国内环境改变了。雄心壮志也只能被雨打风吹去了。也就是说,归国后不仅改变不了世界, 可能连正常的糖水都卖不了,只能到处折腰,说违心的话,甚至只能卖假糖水。那是不是还值得干呢?从已经回国的一些学者来看,虽然他们“费尽了移山心力”,不但没有“伟烈丰功”(抄大观楼长联),常常是困难地适应体制,有时毁誉参半,甚至声败名裂。
前些日子看见韩国网站上有一篇文章“海外留学决定了韩中日命运”,分析中日韩海外留学生对本国的贡献,觉得有点“旁观者清”的味道,尤其是其中讲中国120名留美学童回国后要接受《圣谕广训》的再教育(事实的准确性我没有核对),无力推动中国的变化, 这与当今是不是有些类似呢? (朝鲜的留学生更惨。)全文转载如下:
朝鲜日报中文网
海外留学决定了韩中日命运
20世纪初,韩国和中国分别沦落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成为强大的帝国。决定三个国家不同命运的是对接受西方文化的态度和时间上的差距。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是甲午战争(1894至1895年),但成败早在1880年就已经确定。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中国认识到武器和技术上的差距,发起了洋务运动,但直到10年后才向海外派遣留学生。1872年清朝政府向美国派遣120 名10多岁的“留美幼童”,留学时间为15年,但1881年突然将他们全部召回国,并从1889年到1896年再也没派遣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们每周日都要聚集在官府,背诵含有雍正帝的儒教教育思想的《圣谕广训》。因此,他们无力推动中国的变化,仍然无法改变天子家臣的身份。
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派遣了第一批海外留学生,明治维新(1868年)后,留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1873年超过了1000人。他们打着“文明开化”的旗帜吸收西方的一切文化与知识,早早去留学的伊藤博文、井上馨等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身居要职,与国民分享留学成果。
1881年前往日本学习近代文化的朝士视察团的一员鱼允中深刻认识到派遣留学生的必要性。他说:“现在是以知识的力量一决雌雄的时候。如果废除科举,那些追寻建功扬名的人将争相恐后地去国外学习才艺和知识回国。”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中国认识到武器和技术上的差距,发起了洋务运动,但直到10年后才向海外派遣留学生。1872年清朝政府向美国派遣120 名10多岁的“留美幼童”,留学时间为15年,但1881年突然将他们全部召回国,并从1889年到1896年再也没派遣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们每周日都要聚集在官府,背诵含有雍正帝的儒教教育思想的《圣谕广训》。因此,他们无力推动中国的变化,仍然无法改变天子家臣的身份。
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派遣了第一批海外留学生,明治维新(1868年)后,留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1873年超过了1000人。他们打着“文明开化”的旗帜吸收西方的一切文化与知识,早早去留学的伊藤博文、井上馨等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身居要职,与国民分享留学成果。
1881年前往日本学习近代文化的朝士视察团的一员鱼允中深刻认识到派遣留学生的必要性。他说:“现在是以知识的力量一决雌雄的时候。如果废除科举,那些追寻建功扬名的人将争相恐后地去国外学习才艺和知识回国。”
1883年,朝鲜王室向日本派遣了100多名留学生,但在1884年甲申政变失败后,他们被控制了朝鲜的袁世凯全部拉往刑场斩首。
近130年后的今天,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人数逆转为中国、韩国、日本。不知这一变化又将对东方三国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近130年后的今天,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人数逆转为中国、韩国、日本。不知这一变化又将对东方三国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